新赣州房产网 » 资讯中心 » 赣州生活资讯 » 正文

赣南师范大学打造文明实践校地协作样板纪事

发布更新时间:2025-11-04 浏览次数:0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手机阅览本文

  如何让高校资源真正“沉下去”,让文明种子在基层“长出来”?今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赣南师范大学以一场系统性的校地协同改革作出有力回应,围绕“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理念,走出一条文明实践与区域振兴同频共振的创新路径。

  阵地共建:构建文明实践立体网络

  文明实践,阵地是根基。赣南师范大学整合校内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等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的文明实践平台,累计接待校内外参观者超20万人次。

  今年以来,该校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吸引不少公众前来参观,这座校内的博物馆已成为赣州市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行走课堂”。

  赣南师范大学积极打破校园边界,与周边红色场馆共建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形成“校内核心引领、校外多点辐射”的文明实践网络。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瑞金班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联合申报的“苏区精神永放光芒”主题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示范项目;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聘请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专家担任学校红色文化学院导师,推动红色文化育人走深走实。

  资源共享: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

  “千层底哎万重山,红色基因代代传。”近日,原创红色文旅舞剧《三双布鞋》在赣南师范大学聂耳剧场成功首演。该剧由上犹县平富乡与赣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联合创排,是艺术实践教学与地方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在石城县点亮“光影火种”,在章贡区乡村广场开设排练课堂,为会昌县定制红色文创产品……作为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赣南师范大学8名骨干教师深入基层一线,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精准下沉、直达一线。

  在学校举办的“赣韵非遗·匠心共赏”实践活动中,章贡区文化馆馆长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传授技艺,引导学生通过感受非遗之美,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目前,信丰县、寻乌县、章江新区登峰社区及赣州蓉江新区9个村(社区)都与学校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关系,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推动资源持续注入、服务长效运行。

  发展共赢:打造校地协同共兴生态

  校地协作的落脚点是共赢发展。今年秋季学期,赣南师范大学定南产业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定南校区启用仪式在江西定南(国家)足球训练中心举行,标志着这所凝聚着校地合作成果的产业学院正式开启育人新征程。

  在脐橙产业方面,学校不仅是技术研发者,更是产业生态的构建者。自主选育的“赣南早脐橙”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产业扶贫典范”,并入选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在家居产业领域,学校创新成立家居现代产业学院,专业设置覆盖研发、制造、营销全链条,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通过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开展项目,学校推动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教师在校地合作中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了科研的应用导向,促进了教学相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参与红色讲解、艺术创作、科技服务、产业实践,提升了专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决赛中,赣南师范大学学子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赣南师范大学的文明实践之路,是一条与红土地共生共长的双向赋能之路,高校与地方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携手书写“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崭新篇章。(叶云明 赖锋 刘元元 文/图)


责任编辑:夏天

提示声明:1、文内所含的所有设计效果图仅供参考,规划/外形/数据最终以实际或政府批文为准;2、本站部分资讯内容可能转载自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转载的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同时本站亦不对其内容的来源作进一步追溯。本站对转载资讯的作者及媒体表示感谢,如转载的资讯内容侵犯了来源媒体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