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赣州房产网 » 资讯中心 » 赣州生活资讯 » 正文

信丰县铁石口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纪实

发布更新时间:2025-08-20 浏览次数:0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手机阅览本文

  近日,笔者漫步在信丰县铁石口镇,看到圩镇街道整洁靓丽、商铺林立,白墙黛瓦的农舍与绿树浓荫相映成趣,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谁能想到,这个曾因煤窑林立、烟囱高耸的工业重镇,几年前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道路也坑洼不平,短短四年,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画卷就在这里徐徐展开。

  涣散村的“硬核”转身

  “以前六七名村干部挤在两间破旧办公室里,村民来办事连站脚的地方都难找。”回忆起过去的窘境,铁石口镇坝高村党支部书记张锦辉感触颇深。2023年,该村被列为“软弱涣散村”,这根“刺”深深扎在干群心上。

  为此,镇党委开出了精准“药方”:班子调整优化,35岁以下、大专学历以上年轻干部从1人增至3人;村部自筹近10万元,搬进了基础条件更好的场所。“环境好了,队伍强了,干劲足了,村民的笑容自然就多了。”张锦辉说。坝高村的蜕变是铁石口镇筑牢堡垒的缩影。

  四年来,该镇坚持“两级书记抓振兴”,将党建促振兴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考核。一方面,深化“三化”建设,实施“1212”后备工程,储备村书记梯队人才28名;另一方面,通过“老铁大讲堂”培训干部1440余人次,组织赴大湾区等地考察学习,锻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黑金”谢幕,“绿金”登场

  在铁石口镇江背村的田野里,收割机轰鸣,一片繁忙。“种粮有补助,大户带小户本是好事,但这天气反复无常,早稻收割后没太阳晒干,发芽霉变损失就大了。”站在田埂上,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陈清梅指着刚收割的稻谷说,“现在好了,镇里帮建了烘干厂,解了燃眉之急,方便了农民,更壮大了村集体。”2024年,江背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2万元,比2021年猛增近50万元。全镇有3个村突破50万元,7个村超30万元,村均超31万元。

  产业的巨变源于思路的革新。铁石口镇果断摒弃依赖资源的“黑色经济”,走上“两条腿走路”的新路:工业上“南融北接”,推动水泥、建材等传统企业技改升级、绿色发展,同时招引榕闽建材等新企业快速落地投产;农业上立足特色,精心实施“亿万千百”工程——壮大年产值近10亿元、辐射带动数千人就业的红瓜子产业;打造万亩富硒水稻基地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千亩花卉苗木基地瞄准大湾区市场;发展多个百亩蔬菜直供基地,拎稳“菜篮子”, 鼓足“钱袋子”。

  荒山披绿,乡风润心

  “以前的铁石口,到处是烟囱、煤灰、矿山,整天浓烟滚滚,真是‘天上灰蒙蒙,地下黑溜溜’。”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张大爷对过往记忆犹新。如今,漫步镇村,最直观的感受是:矿山复绿了,空气清新了,村庄变美了,游人也多了。“荒山秃岭”正蜕变为令人心旷神怡的诗画山乡。

  这背后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该镇投入300多万元,完成9000余亩低效林改造和200余亩矿山生态修复;更妙的是“变废为宝”,盘活原煤炭产区近30亩闲置土地,吸引投资1000万元建设智慧养鸡项目,真正把“人人嫌”的废弃地变成了“风景独好”的“聚宝盆”。环境“硬件”升级同步进行:整治危旧房屋近800栋,硬化村组道路近150公里,新装路灯500余盏,打造了一批和美乡村示范点。

  乡风文明“软件”也在同步提升。依托深厚的红色底蕴,该镇精心打造红色教育旅游路线,每年组织党员干部、学生接受精神洗礼。基层治理更有效能,18个“老铁调解室”以乡情为纽带化解群众“烦心事”;“孝老食堂”“四点半课堂”覆盖所有村(社区),易记易行的村规民约引导文明新风尚。“空气好了、村子美了、人心暖了、素质高了、风气更正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欧阳建文自信地说:“时隔7年,再次履新铁石口,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更支持了,对党的信仰更坚定了。”如今,在铁石口镇崭新的篮球场上、整洁的公园里、丰收的田野间、忙碌的车间里,处处可见村民惬意的笑脸和奋斗的身影。

  “从‘煤灰小香港’到‘绿富美新镇’,是党旗指引我们闯出的新路。”镇党委书记邹富建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将紧扣上级部署,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奋力谱写铁石口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桃江河畔,一个焕然一新的活力乡镇,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肖秀节 王鸣飞)


责任编辑:夏天

提示声明:1、文内所含的所有设计效果图仅供参考,规划/外形/数据最终以实际或政府批文为准;2、本站部分资讯内容可能转载自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转载的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同时本站亦不对其内容的来源作进一步追溯。本站对转载资讯的作者及媒体表示感谢,如转载的资讯内容侵犯了来源媒体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