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赣州房产网 » 资讯中心 » 赣州生活资讯 » 正文

赣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发布更新时间:2023-11-14 浏览次数:0 文章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网 手机阅览本文

导读 / 摘要 News Description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进全市食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进全市食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以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河东片区为食品产业重点发展区,其他县(市、区)为食品产业特色发展区,整合本地资源,强力招引国内外食品产业头部企业,推动食品产业发展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现代化,打造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力的食品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力争到2026年,全市食品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30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比重进一步协调,精深加工程度进一步提高,高品质产品供给多样,从原料生产到食品流通全链条协同运作、高效便捷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基本形成。

  ——品牌影响持续提升。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管理体系继续完善,培育壮大一批全国知名、竞争力强、信誉度高的“赣南”品牌。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线上线下营销深度融合,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形成,跨界融合、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初步形成各要素环环相扣、利益共同体相互赋能的食品产业生态圈。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巩固壮大优势产业

  1.饲料加工业。发挥全市饲料产业基础好、生猪养殖量大、赣州国际陆港原料运输便捷等优势,支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向饲料原料生产、畜牧水产养殖、畜禽屠宰、食品加工等领域延伸发展,做大做强饲料产业规模。

  2.果蔬加工业。发挥全市果蔬资源丰富、品牌效应强的优势,加快赣南脐橙、寻乌蜜桔、石城白莲、崇义刺葡萄和南酸枣等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脐橙鲜果分级包装、智能分选业,突出发展高品质蔬菜、食用菌、辣椒等加工业。

  3.粮食加工业。发挥全市粮食加工能力较强的优势,加快发展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米制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产品,支持米粉重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推动米粉产业向精深加工和特色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4.富硒食品加工业。立足赣州天然富硒资源禀赋,围绕打造富硒高标准示范基地和培育涉硒龙头企业,构建富硒检测认证体系、科研标准体系、品牌营销体系、服务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聚焦富硒脐橙、富硒蔬菜、富硒水稻、富硒高山茶、富硒禽蛋等特色产业,加快富硒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开发富硒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二)加快提升成长产业

  1.肉制品加工业。加强畜禽、水产等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提升南安板鸭、兴国灰鹅、宁都黄鸡等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力,稳步扩张猪肉、禽类、水产加工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卤制食品、腌腊肉制品、烤鳗,推动熟食产品应用即食包装、小包装。

  2.油茶加工业。积极引进中林集团等央企在赣州投资建设茶油大型加工企业,推进油茶资源培育和茶油精深加工,研发生产纯压榨茶油、高油酸茶油等细分品类茶油和茶皂素、茶粕等茶油副产品,以及茶油精油、抑菌产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促进茶油品类多元化,油茶加工产品多样化、高值化。

  3.乳制品加工业。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乳酸菌饮品、乳饮料、蛋白饮料等主导产品,鼓励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乳酪、乳清粉等高品质乳制品。

  4.酒饮料制造业。大力发展白酒、果酒、果汁、饮用水制造,提高“章贡王”“天贻香”“百丈泉”“君子谷”等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5.茶叶加工业。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绿茶、红茶、白茶、花茶、袋泡茶、速溶茶等各类精制茶,以及茶保健品、护肤品等功能型产品,打造五指峰、小布岩、武夷源等名优品牌,唱响“赣南高山茶”区域公用品牌,推进茶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全力招引风口产业

  1.预制菜加工业。引导现有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畜禽屠宰和餐饮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延伸发展预制菜加工业。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围绕国内外主要菜系和地方风味,结合赣南客家地域特色和传统,重点发展即热型、即烹型、即食型、复合型预制菜系列产品。

  2.方便休闲食品业。加强方便休闲食品口味、品质、包装、以及便捷性研发,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鸡、鸭、鹅等禽类高档休闲熟食产品,积极开发冻干果蔬、代餐粉、膨化谷物、能量棒等高附加值食品,积极发展健康营养、个性化焙烤食品,加快发展南酸枣糕、红薯干、多味花生、豆干等地方特色休闲食品。

  3.未来食品产业。紧盯食品组学、食品合成生物学、食品感知科学、食品精准营养、食品纳米技术、食品增材制造等食品科技,鼓励研究开发植物基和新资源食品、经功能设计的纳米技术应用食品、食品与文化结合的创意食品、食品与生态相结合的绿色生态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等未来食品。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招大引强工程

  1.瞄准重点区域。围绕大湾区、长三角、福建、山东等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重点企业以及细分领域优势企业,突出招大引强、招精引优,深化对接现有合作伙伴挖掘招商资源,推广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协会招商等招商新模式,实现集群式引进、链条式承接。对符合条件的新引进投资项目,给予招商引资政策补助。重点县(市、区)要组建食品产业招商工作专班,力争全市每年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市投资促进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2.紧盯风口及重点领域。重点在预制菜、方便休闲食品、未来食品等风口领域,以及粮油、果蔬、畜禽、酒、饮料、乳制品加工制造等体量大、附加值高领域,精准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重点引培一批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强链”,着力引育一批食品包装、冷链物流和营销等领域头部企业“补链”,引导食品加工及副产物利用向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延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二)实施培优扶强工程

  3.突出技改升级。鼓励食品企业引进转化智能装备、绿色包装、立体仓储、线上检测仪器等先进装备和质检技术,培育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推动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组织食品企业参加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4.突出扶优扶强。推动企业梯队培育,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路径,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能级。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推动中小企业做优做精,鼓励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工艺升级,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的“专精特新”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5.突出转企升规。对产能逐渐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符合法定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引导帮助其申办食品加工许可证,转型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推动食品加工小作坊整合创办生产企业。对符合市场导向、成长性好、创新性强、发展前景广阔的小微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培育扶持一批小微企业升规入统。鼓励各县(市、区)对升规入统的食品企业在财税奖励、厂房用地、信贷融资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三)实施平台支撑工程

  6.搭建承载平台。支持各县(市、区)以“园中园”模式在现有工业园区内建设食品产业园或食品加工集聚区。以龙头企业、食品产业园、聚集区为依托,引导中小微食品企业入园发展,加速形成集聚效应。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符合食品工业要求的标准厂房,引导包装、检测、冷链物流等配套企业落户,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供销联社、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7.搭建创新平台。依托赣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食品产业政策研究、产业运行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等服务,服务企业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挥市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食品学科技术力量,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鼓励食品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围绕传统食品方便化、功能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开发创新,满足消费者对风味、营养、健康方面需求。加快果蔬加工、预制菜加工等食品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能力培育。〔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赣南科学院,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8.完善检测平台。推进市、县食品检测中心建设和检测能力建设,整合县级现有资源,形成以市综合检验检测院为龙头,以瑞金市、龙南市、安远县等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为骨干,快检车、快检室为基础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检测网络,通过增资质扩项目提升现有机构检验检测能力。积极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企业提供多样化检测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

  9.做强区域品牌。建立健全区域品牌运营、品牌管理、品牌应用体系,深入挖掘“赣南脐橙”“赣南茶油”“赣南高山茶”品牌独特价值,整合打造客家预制菜、包装饮用水区域品牌,培育提升区域品牌公共形象。探索区域品牌赋能产业发展模式,将区域品牌优势转化为产品价值优势,形成产业发展优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工信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0.培育知名品牌。强化企业品牌发展和竞争意识,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产品叫得响、消费者认可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产品认证,积极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赣出精品”申报认定。支持赣州产优质食品申报《赣州市名优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在政府投资项目、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类项目、国有企事业单位采购项目以及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公益性项目鼓励选用《目录》产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1.打造标准体系。立足保证安全、规范生产、提高质量,支持食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定,鼓励标杆企业制定高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企业使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与质量管理融合,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推荐优秀企业参加“质量标杆”评选活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赣南科学院,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五)实施生态圈打造工程

  12.创新营销模式。鼓励企业加强网络营销渠道建设,拓展品牌网上知名度,促进线上线下品牌价值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发展“互联网+零售”“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创新模式,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宅消费”模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营销体系,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拓展新的增长点。加强食品包装“颜值”和创意研发,推动食品包装向方便挑选、方便携带、方便使用发展,实现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用艺术形式讲述食品故事,打造“网红食品”。鼓励各县(市、区)对食品工业企业入驻大型连锁商超,在天猫、京东、抖音等网络平台设立旗舰店,上架产品予以政策扶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联社,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3.完善物流配套。推进食品速冻技术、物流保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升企业冷链运输服务能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冷链运输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打造集采购分销、温控仓储、检验检测、冷链运输、加工配送、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终端连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温控供应链。在重点县(市、区)建设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项目,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着力构建“全链条、严标准、可追溯、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供销联社、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4.培育新兴业态。推动食品工业与旅游、文化、康养深度融合,鼓励发展食品工业旅游、制造工艺体验、产品设计创意等新业态。培育一批食品行业工业设计中心,支持企业加强产品绿色设计,提升产品包装、生产品质与原料标准等设计能力。加快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和企业培育,引导食品企业通过供应链创新、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模式加快发展,促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入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5.加强人才支撑。加强食品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挂职兼职、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引进一批学术水平高、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推动赣南科技学院等市属、驻市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加大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赣南科技学院,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6.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对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食品行业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利用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资金、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工信通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融资并优化资本结构。支持食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细化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统筹推进有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工业倍增升级专项资金、市农业产业化提升专项资金、预制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资金作用,梳理相关扶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纳入扶持范围,同一事项涉及多项扶持政策的按就高不就低享受。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对食品产业扶持力度,在招大引强、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三)强化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协调联动,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在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环节建设食品追溯体系,实现食品全程可追溯。落实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生产加工管理水平和能力。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增强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十一

提示声明:1、文内所含的所有设计效果图仅供参考,规划/外形/数据最终以实际或政府批文为准;2、本站部分资讯内容可能转载自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转载的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同时本站亦不对其内容的来源作进一步追溯。本站对转载资讯的作者及媒体表示感谢,如转载的资讯内容侵犯了来源媒体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