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赣州房产网 » 资讯中心 » 赣州生活资讯 » 正文

赣州经开区奋力攻坚决胜再翻番

发布更新时间:2019-06-28 浏览次数:0 文章来源:客家新闻网-赣南日报 手机阅览本文

导读 / 摘要 News Description
赣州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赣州立德电子有限公司。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机智骏汽车“智行悦心”品牌暨产品发布会。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凯马汽车整车装配下线。迎宾大道快速路。金力永磁在深交所上市敲钟。三年攻坚精彩作答2015年

  

赣州经开区奋力攻坚决胜再翻番

  赣州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

  

赣州经开区奋力攻坚决胜再翻番

  赣州立德电子有限公司。

  

赣州经开区奋力攻坚决胜再翻番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赣州经开区奋力攻坚决胜再翻番

  国机智骏汽车“智行悦心”品牌暨产品发布会。

  

赣州经开区奋力攻坚决胜再翻番

  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

  

赣州经开区奋力攻坚决胜再翻番

  凯马汽车整车装配下线。

  

赣州经开区奋力攻坚决胜再翻番

  迎宾大道快速路。

  

赣州经开区奋力攻坚决胜再翻番

  金力永磁在深交所上市敲钟。

  三年攻坚精彩作答

  2015年至2018年,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攻工业、三年翻番”决策部署,在招大引强、项目建设、精准帮扶、夯实基础、创新驱动、招才引智上下功夫,围绕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和电子信息产业园大力推进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掀起了主攻工业热潮,攻坚战役成效凸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翻番”目标如期实现,全区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招大引强迸发工业活力。2016年签约项目46个,签约资金43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2017年签约项目70个,签约资金489亿元,其中10亿至50亿元项目13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2018年,引进项目78个,总投资1319亿元,超过前三年的总和,再次刷新历史记录,为产业发展积蓄了强大动力。

  大干快上夯实平台基础。2018年全区列入市级主攻工业调度的项目27个,数量全市最多,总投资287.8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29亿元,2018年完成投资65.85亿元,完成投资率128.38%。

  创新引领提高发展质量。全区共有研发、检测及基础服务平台46个,其中“国字号”10个,列全市第一;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7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海智计划工作站1个;赣州国际企业中心被省工信厅认定为全省唯一省级工业设计基地。赣州市工业设计中心(基地)正式授牌,矩阵科技等10家工业设计企业成功入驻中心。全区共获得授权专利总量达2377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7家。已有挂牌上市企业8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境内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境外上市企业2家。与2015年仅2家挂牌企业相比,实现了翻三番的成绩。金力永磁在创业板上市,打响了赣南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第一枪。

  招才引智掀起创业热潮。2018年赣州经开区新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39名,其中国家级人才16名,现有博士及同等以上学历人才782名,其中国家级人才25名。

  大干新三年实现再翻番

  奋斗目标

  到2021年,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三年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园区工业用地亩产效益和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三项指标较2018年显著提升,分别达到40%、450万元/亩和35万元/人。

  工作规划

  全力以赴推动产业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电池、稀土永磁电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逐步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孚能科技、国机智骏培育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到2021年,全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

  立足智能终端及配套、半导体材料、汽车电子等关键领域,依托区位和要素成本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打造完整产业链。通过精准定位、精准招商、精准帮扶,全面提升产业内生增长动力,培育1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6家研发支出占比超过5%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力争到2021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

  全力以赴实施招大引强

  加强产业链招商。以现有国机智骏、昶洧新能源、凯马汽车、中电汽车等整车企业为基础,针对性对接一批整车企业的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以孚能科技为龙头,引进一批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打造动力电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同兴达电子、立德电子、睿宁新材料、讯海数码、欧唯科技、弘耀达等企业基础优势,重点打造智能终端及配套、半导体材料、汽车电子等产业集群。

  瞄准重大项目招商。新能源汽车重点引进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项目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重大项目。电子信息紧盯新型显示、晶圆、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细分领域,将目标聚焦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央企和知名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引领型、带动型重大龙头项目,积极对接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品牌度高的关键技术项目,实现招大引强。利用媒介资源招商。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提高对外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到2021年,力争全区新引进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企业超过50家,签约资金600亿元以上;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75个以上,签约资金600亿元以上。每年至少引进超100亿元项目2个以上。

  实施招才引智。积极推进赣州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江西赣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梳理出一批研究方向与首位产业相配套的高端人才,推动其前来投资创业。不断深化“项目+人才”招才引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吸引效应,有效促进产业相匹配的专业性人才向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强与园区内高校的合作,强化“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院地合作、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等方式,积极搭建有利于人才培育和创新创业的各类平台,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吸引一批知名企业和机构前来建立人才培训机构,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适应首位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到2021年,全区招才引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30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80名,各行业急需紧缺人才500名。完成赣州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创业孵化区北区建设,全区院士工作站达10个以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达8个以上。筹建人才住房4000套以上。

  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创新

  加速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改变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推动金力永磁、澳克泰、格特拉克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支持孚能科技、同兴达电子、睿宁新材料等企业进行增资扩建,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各类技改扶持政策资金,及时兑现企业各类奖补政策,提高企业实施技改投资积极性,支持推动企业换挡升级。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开展工业产品升级。每年完成技改投资40亿元以上。

  加快搭建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平台和检验检测技术平台;培育1至2家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竞争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探索在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与动力电池系统、新材料、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1年,三年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5个以上。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产业化前景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研究出台支持政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快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施。力争每年全区新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项以上。

  全力以赴培育经济新动能

  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发展具备移动互联、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客车、物流车产品,培育信息通信、影像雷达、定位传感、车载终端和操作系统等车载智能终端及其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标识、传感器、金融支付、环境监测、光学感知、智能穿戴、智能医疗健康等物联网产品。到2021年,推动建设以5G试点网络和物联网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区域性的智能网联汽车综合示范基地,全区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亿元。

  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依托赣州市工业设计中心、赣州国际企业中心省级工业设计基地等工业服务性平台,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券”作用,引导制造企业向产品设计和服务端发力,实现生产模式、商业模式、产品设计服务、供应链服务和系统服务的转变,力争到2021年,培育20家服务型制造转型示范企业。

  推进“智能制造”。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重点领域,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突出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等关键环节,以国机汽车、孚能科技、同兴达电子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推进智能制造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培育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打造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比较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集群。引进培育智能制造产业服务方案解决商,为区内智能制造企业提供“量身定制”个性化改造方案。推动钨和稀土、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建设智能生产体系,逐步实现“机器换人”“设备联网”“企业联网”,力争到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备联网率65%以上、管理系统集成率55%以上。

  倡导绿色制造。以金力永磁、富尔特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永磁电机等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工业产品。积极培育绿色制造新兴企业,加快创建一批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制定一项绿色体系标准,逐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园区整体绿色发展。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每年组织实施重点节能环保技改工程项目2个以上。到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全区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4.2%以上。

  全力以赴推进园区建设

  大力实施“两型三化”园区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全面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绿色化、服务化,进一步提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管理水平;突出特色发展,加快规模扩张,打造工业园区发展升级版。力争到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0亿元以上。

  实施“满园扩园”行动。树牢“亩产论英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提升单位土地产出率,按照投入强度和单位产出水平,对“低产”和“高产”企业进行差别化的资源配置,力争到2021年,全部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实现“满园扩园”。鼓励园区企业实施“工改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放宽建筑限高、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等指标的限制。

  全面推进配套服务提升。开展“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双创平台”的“新九通一平”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升级版投资环境。完善产业配套,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研、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以工业设计为代表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外包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价值链两端延伸。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标准厂房建设,3年再建标准厂房600万平方米。

  持续深化园区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开发区+专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模式。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一批交通、教育、医疗、购物、文体等配套设施完善的人才公寓和新市民公寓,支持和鼓励市级重点院校、医院开办分校、分院,实现生产空间节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鼓励建立“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机制,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以“区中园”“园中园”等形式,引入有经验的专业机构投资建设、运营主题产业园;探索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与生态功能县合作建设飞地工业园区。

  全力以赴抓好企业培育

  紧盯龙头企业。以“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每年重点支持1至2家产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科研创新、技改升级、上市融资,力争三年内培育形成2至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三年内新增3家境内外上市工业企业。

  培育科创型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加大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1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翻番,达到134家。着力培育创新型、成长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力争到2021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60家、专业化“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扶持中小微企业。建立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为载体,加大财政支持,优化配套服务,鼓励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场地及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业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在“新三板”挂牌、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发行企业债券、集合票据等形式直接融资。加快建立覆盖全区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强化小微企业增信融资支持。继续实施“小升规”的扶持政策,确保每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30家。

  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积极争创政府质量奖和江西名牌标杆企业。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推动实施工业精品工程。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作,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力争三年内培育25个自主品牌、50个江西名牌,帮扶指导企业开展申请认定驰名商标工作。开展送管理进企业活动,吸引优质咨询机构为企业“问诊把脉,开出良方”,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特约记者 周加相 徐祯 记者 邹忠辉 文/图)

责任编辑:八一

提示声明:1、文内所含的所有设计效果图仅供参考,规划/外形/数据最终以实际或政府批文为准;2、本站部分资讯内容可能转载自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转载的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同时本站亦不对其内容的来源作进一步追溯。本站对转载资讯的作者及媒体表示感谢,如转载的资讯内容侵犯了来源媒体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