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赣州房产网 » 资讯中心 » 八卦地产 » 正文

逃离北上广深后 他们去了哪里

发布更新时间:2019-12-05 浏览次数:0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手机阅览本文

导读 / 摘要 News Description
2017年夏天,医药行业从业者、27岁的张小姐在深圳工作两年后,回到了离家100多公里的武汉工作。“武汉虽然收入不如深圳,但这边房价、物价要低很多。武汉的教育、医疗都很好。离家也比较近,想回家也方便。”张小姐说。与其相似,老家鄂州

  2017年夏天,医药行业从业者、27岁的张小姐在深圳工作两年后,回到了离家100多公里的武汉工作。“武汉虽然收入不如深圳,但这边房价、物价要低很多。武汉的教育、医疗都很好。离家也比较近,想回家也方便。”张小姐说。

  与其相似,老家鄂州、从事金融行业的杜女士在更早之前从上海回到了武汉,其后不久结婚生子。“现在武汉金融业发展越来越好,待遇也不错。”

  从一线城市到武汉这样的强二线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回流的背后,是以武汉、成都、长沙、西安等为代表的强二线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和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大学生留汉超100万人

  这其中,大武汉是一个典型代表。

  武汉是我国五大高教重镇之一,教育实力十分雄厚。武汉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大这样的“文理CP”组合,还有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大、华中师大这些重点高校。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武汉在校本专科生96.9万人,位居全国所有城市第三位。在校研究生13.8万人,仅次于京沪,位列全国第三。

  武汉的经济发展一度较为缓慢,雄厚的科教资源没有转化为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优势,大量毕业生“孔雀东南飞”。但近年来,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十分亮眼。

  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集聚了烽火通信(600498.SH)、华工科技(000988.SZ)等数十家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留汉工作,以及人才的回流。2017年初,武汉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致力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上述工程实施3年来,留汉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2017年达30万,2018年40.6万人,2019年1月到10月已有30多万人。截至今年10月,大学生留汉人数累计已超100万,这意味着武汉提前两年完成了目标。

  同时,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由2016年的-0.4%提高到19.2%,人才外流局面得到有效扭转。武汉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热门城市,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汉签约就业比例达到5.06%,仅次于北京(12.25%)、上海(9.41%)。

  武汉光谷关东街的变化更是个典型例子。2011年,关东街道人口为22万人,去年底增至95万人。这个数字与“硅谷之心”圣何塞市相当。1950年到1970 年,每隔15 分钟就有1人迁入该市。光谷关东街发展更为迅速,过去8年,每隔5分钟就有1人迁入。

  武汉大学某学院负责本科生事务的周老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年来武汉大学毕业的学生中,留在武汉工作的越来越多,“以前都是去体制内,现在到东湖高新区上市公司上班的人很多,因为这些企业收入高”。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第一财经分析,最近二十年高校规模扩大很多,加上近年来高教优势资源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武昌吸引的人才和人口都比较多。

  城市的产业决定人才的去留

  与武汉相似,近年来随着多个强二线城市的崛起,不少人才从一线城市转移到这些强二线城市(新一线城市)。

  京东数字科技集团日前发布《2019基于京东大数据的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根据京东账户收货地址的变迁,来观察人口流动的情况。数据显示,在北上深这三大城市中,离开北京的人口主要流向一二线城市和北京周边地区;上海迁出人口主要是到了北京、深圳这两个一线城市以及周边的苏州、杭州、无锡等二线城市和中西部的武汉、重庆;深圳的流出人口也主要是到周边城市,以及中西部的武汉、长沙、重庆。

  

逃离北上广深后他们去了哪里

  人口迁出去向城市(来源:《2019基于京东大数据的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

  猎聘发布的《2019Q3中高端人才招聘与就业全景大数据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在流出一线城市的中高端人才前20去向城市中,一线城市也是其占比最高的目的地,占比为33.44%。此外,在其非一线城市去向地中,杭州占比位居第一,为8.15%;苏州第二,为4.16%。武汉、成都、佛山位居第三、第四、第五,占比为3.7%、3.43%、3.03%。

  也就是说,离开北上深之后,大部分人才除了到一线城市的周边地区外,大部分还是选择杭州、武汉、重庆、长沙等强二线城市。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人才选择到哪些城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预期收益要大于成本。一线城市的房价、生活成本高企,相比之下,很多区域的强二线城市出台了大量的引才政策,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一线城市的很多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在强二线城市布局,加上很多强二线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都很不错,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他分析,离开北上广深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到其他一线城市外,很多会选择到离家乡较近的强二线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这些城市不仅就业机会多,而且随着高铁、城际轨道网络的打造,平时从省会回家也比较方便。但他们大多数不会回到家乡的三四五线城市,因为就业机会太少。

  丁长发说,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产业,要有工作和发展的机会。比如过去武汉和西安有那么好的高教资源,那么多的在校大学生,但是留不住人,就是因为产业不发达,工作和发展机会太少。现在这些城市产业起来了,就业机会多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幅增强。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秋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本期北上广深的平均月薪环比涨幅均在3%以下,南京、宁波、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和厦门、佛山、南宁、贵阳、福州、无锡等二线城市平均月薪环比增幅在5%左右,与一线城市的薪酬差距缩小。

  相比之下,部分二线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就业机会少,人才面临外流压力。28岁的武小姐来自东北,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虽然想离开北京,但是她也不会选择回到东北,“老家的省会就业机会还是少。”

  

逃离北上广深后他们去了哪里

  三四线城市机会何在

  从2017年开始,各大城市纷纷出台各种引才政策,一些三四线城市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咸宁。11月27日,湖北咸宁市解读《关于“大学生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准备在5年内,引进10万名45周岁以下、以普通高校毕业生(含高职高专)为主体的各类人才到咸宁就业创业。

  《意见》从落户、住房保障、生活补贴、贷款融资、挂职锻炼等9个方面给出30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对35周岁以下来咸宁就业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咸宁给予15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补贴,连续补贴三年。

  类似的引才政策,在三四线城市还有不少。比如,今年5月,日照发布的《日照市高校毕业生补贴发放办法》,内容包括七项:在日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人员,由市财政一次性给予5万元科研经费,在站期间由用人单位同级财政给予每人每月5000元生活补贴。

  在丁长发看来,很多三四线城市近两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吸引了一些人才回到家乡工作,但主要还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垄断国企等当地体制内的占了大多数,到体制外的企业工作或者创业的并不多。

  丁长发表示,三四线城市还是要有产业,有工作机会,才能吸引更多人才。三四线城市要像一二线城市发展现代金融、研发设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难度很大,但可以发展对土地、劳动力等依赖度较大的制造业,并与一二线中心城市实现错位发展。

  “像咸宁这样的城市,地处武汉都市圈,与武汉的距离很近,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到武汉十分方便,未来应该依靠武汉这个大都市,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发展当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丁长发说。

  对三四五线城市来说,依托周边一二线城市,也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实现“为我所用”。比如,浙江嘉善县国有企业投资公司在上海市虹桥商务区设立了一块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人才“飞地”,专门服务于该县实施“企业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嘉善”的发展战略。

  据嘉兴市委组织部统计,目前,嘉善、海宁、平湖等7个县市区,在上海、杭州等市建成人才“飞地”12块,总面积37000多平方米,聚集和最大效率利用市外各类创新人才资源。

责任编辑:八一

提示声明:1、文内所含的所有设计效果图仅供参考,规划/外形/数据最终以实际或政府批文为准;2、本站部分资讯内容可能转载自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转载的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同时本站亦不对其内容的来源作进一步追溯。本站对转载资讯的作者及媒体表示感谢,如转载的资讯内容侵犯了来源媒体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