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赣州房产网 » 资讯中心 » 赣州房产资讯 » 规划公示 » 正文

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 年)规划解读

发布更新时间:2024-07-16 浏览次数:0 文章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网 手机阅览本文

导读 / 摘要 News Description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展望 2035 年, 赣州将以《规划》 为引领,奋力开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谱写革命老区高质量 发展示范区建设新篇章!

  赣州是江西省“南大门”,地处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历来 是江南政治经济战略要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陆海互联主要通道。 赣州国土总面积 5904.48 万亩(3.94 万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本底 优越,整体开发强度较低。近年来,赣州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机 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向前。站在新的历史 起点,要准确把握赣州市情,科学研判机遇挑战,推动全市国土空 间保护开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范围涵盖赣州市行政辖区,分为市域、市辖区、中心城 区三个层次。

  市域:赣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 3 个区、2 个县级市、13 个 县,国土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

  市辖区:章贡区、南康区和赣县区行政辖区范围, 国土面积

  5323.84 平方公里,包含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蓉江新区两个 功能区。

  中心城区:赣州市中心城区是本规划重点关注的市辖区城市集 中建设发展需进行控制引导的区域,包含章贡区、赣州经开区、蓉 江新区全域;南康区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南水街道、龙岭镇、镜 坝镇、太窝镇全域以及唐江镇、朱坊镇的部分区域;赣县区梅林镇 全域以及茅店镇、储潭镇和五云镇的部分区域,国土面积 1196.87 平方公里。

  规划近期至 2025 年,远期至 2035 年,远景展望至 2050 年。

  自然资源现状

  区位条件优越。赣州是江西省“南大门”,“承南启北、呼东应 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是“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 冲”的战略要地,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

  地形地貌多样。赣州东有武夷山脉,西有罗霄山脉,南有九 连山脉衔接中东部雩山山脉,以丘陵、低山为主形成周高中低、南 高北低地势。

  森林覆盖率高。赣州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 率稳定在 76%以上,位居全省设区市之首,森林资源总量仍在持续 增长。

  生物多样性富集。赣州森林植被繁茂、水热条件充沛、地理环 境优越。森林、草地、湿地自然云集形成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汇 聚了 326 种陆生野生动物和 3000 多种高等植物,是华东地区生物 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河流水系发达。赣州是长江水系赣江和珠江水系东江、北江 的源头,境内河流众多,千余条支流汇成上犹江、章水、梅江、琴 江、绵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 9 条较大支流。

  矿产资源丰富。赣州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誉, 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稀土和萤石矿产资源产业基地。

  发展机遇

  国家政策帮扶,苏区振兴迎来新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 度重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继 2012 年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 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后,2021 年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支 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 发展示范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区域协同升级, 融湾发展迈向新格局。“一带一路”“双循 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 战略在赣州发挥叠加效应。省委、省政府支持赣州市打造江西省对 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融湾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迈向融入湾区协同 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示范引领全省对接融入国 家区域发展战略。

  枢纽地位提升,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赣州作为京津冀—粤港 澳(京港)主轴和厦蓉通道交汇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正在

  加速提升,为赣州加快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大开 放格局注入新的发展动能。赣州市同时拥有国际陆港、国际机场、 公路口岸,正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加快成为“一带一路” 重要节点和内外循环先行支点。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把赣州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开放高地、创业之 州、区域中心、文化名城。

  2025 年目标: 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更加优化,“三区三线” 得到严格 落实。 区域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 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江西省对接融 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省域副中心城市地 位更加凸显, 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自然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 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质进展,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到 60%。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重 要发展指标保持全国、全省前列。

  2035 年目标: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相得益彰, 生态 文 明建设达 到全 国领先水平 , 高标准建成 美 丽 中 国 “ 赣 州样 板”。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I 型大城 市 ,城镇化率达 70-72%。 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较为协调 ,有 效支撑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总体格局基本建立。与全国、 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革命老区高质量 发展示范区,形成红色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 善、产业发展兴旺、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新局 面。

  2050 年目标: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改变,科技进步成为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城市功能更加完 善,城乡公共服务达到国家一流水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城市、 国际知名的红色旅游城市、 国家重要的创新研发城 市、令人 向往 的 幸福 宜居城 市、 人 与 自 然和谐共 生 的 生 态城 市。

  能级跃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中心辐射能级,建设区 域性教育中心、科研创新中心、金融和消费中心、商贸物流中 心、文化旅游中心、医疗康养中心,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 匹配的城市体量、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积极推进上犹、信 丰、 于都、 兴 国 融入 以 中心城 区 为核心 的都 市 圈 ,促进交通 网、产业链、政策链一体衔接、融通发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 通枢纽,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长三角、北部湾城市群联系, 加快建设航空、铁路等口岸,构建赣州“米字型”全国性铁路 交通枢纽 ,打造 空、 铁-海 “ 一站式 ” 国 际货运集散平台 ,高 位推动赣粤运河规划建设,推动革命老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落实县(市、区)级主体功能区划

  衔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三大基本功能分区、三大叠加功 能区”主体功能区划体系, 实施差异化发展管控措施和考核机 制。其中城市化地区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 重点加强 人 口和经 济集聚力 ,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 ,提升 区域 综合竞 争 力, 统筹城镇空间发展与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 农产品主产区 包括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信丰县, 重点提高农 业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保障能力; 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石城县、瑞金市、上犹县、崇 义县、大余县、龙南市、全南县、定南县、安远县、寻乌县, 重点保护生态重要区域, 对生态脆弱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提升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全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第二十八条 构建“一核引领、两谷育田、三脉筑屏”的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 一核 引领 ”:以赣州 中心城 区 “五 区联动 一体化 ”建设 为引领,拉开中心城区框架, 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提升城市能 级, 带动城乡发展。

  “两谷育田”:以兴国-赣康-信丰盆地连绵区、宁都-于都 -瑞金盆地连绵 区为主要 空 间依托, 严格保护耕地, 强化高标 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

  “三脉筑屏”:以武夷山脉、九连山脉-雩山山脉和罗霄山 脉为主体, 以主要水系为脉络,构筑南方生态屏障,保障生态 安全。

  融入国家城市群,打造 2 小时区域协作圈

  依托京港(赣深) 和渝长厦国家高铁干线形成的“十字” 型枢纽 ,加快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打通粤港澳大湾 区-粤 闽浙沿海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大通道, 打造 2 小时城市交通圈 和城镇群,形成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交通走廊为支撑 的网络空间格局。建设 1 日工作生活通勤圈, 密切人流、货流 与信息流, 充分利用赣州位于三大城市群中间区位优势,发展 会议会展、金融商务、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产业。

  促进市域城镇区域协同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整合信丰、上犹、于都、兴国城市空 间, 培育赣州都市圈。构建五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协同区, 即 瑞 兴 于 “3+2” 经 济 振 兴试验 区、 “ 三 南 ” 园 区 一体 化发展 示 范 区、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大上崇幸福产业示范区、信丰高质量 发展示范先行区。

  构建“四屏、三区、三源、多廊”生态安全格局

  “ 四屏 ” 即罗 霄 山脉、 南岭-九连山脉、 武夷 山脉和雩山 山脉四大 山系屏 障;“三区 ” 即水源涵养 生态功 能区、水土保 持 生态功 能 区、 森林和 生物多样性生态功 能区 ;“三源” 即赣 江发源地、 东江发源地和北江发源地;“多廊 ”指上犹江、章 水、梅江、琴水、 绵江、 湘江、 濂江、 平江、桃江等生态廊 道。对重要生态空间优先保护、严格保护, 稳固全市生态安全 格局。

  构建 “ 一主两副、两轴三带”城镇空间结构

  “ 一主两副”市域空间节点:构建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主 中心 ,瑞金、 龙 南为 副 中心 ,各县城 区为节 点 的 多 点支撑体 系。

  “ 两轴 三 带 ” 市域 空 间轴线 :依托京港(赣深)、 渝长厦 交通干线形成市域主要空间发展轴。依托厦蓉、济广、寻全交 通干线形成市域次要空间发展带。

  推动交通强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交通圈

  统筹推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设施规划建设,推动 革命老 区 交 通 强 国建设试 点 , 构建 赣 州 “ 123 ” 出行 交 通 圈 (赣州都市区和周边设区市 1 小时、赣州各县市和周边中心城 市 2 小时、全国性中心城市 3 小时可达)、“123”快货物流圈 (赣州市 1 天、全国主要港口 2 天、“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 家 3 天送达),将赣州打造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 成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航空和水运为支撑的全方位、 立体化交通大通道。

  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航空口岸

  构建以赣州黄金机场为中心、瑞金机场及其他通用机场为 补充的多层次航空体系 ,形成 “ 一干一支十通用 ” 的航空布 局,建成航空综合立体枢纽。

  加快赣州黄金机场三期改扩建建设, 至 2035 年旅客吞吐

  量达到 1350 万人次(其中国际 81 万人次), 飞行区等级提升至 4E。推进赣州黄金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建设,加快设立与航空口 岸配套的赣州空港综合保税区,逐步开通港澳台、东南亚等地 区和国际航线, 打造区域枢纽机场。推进赣州黄金机场通用机 坪建设,促进赣州黄金机场通用航空发展。

  加快建成瑞金机场, 远期按 4D 等级预留机场发展空间。 加快建设宁都、 石城、 崇义、 大余、信丰、 安远、 龙南、全 南、 定 南、 会 昌 等 10 处通用机场 ,加 强应 急航 空、 商务 飞 行、工农林业等低空运输功能。

  构建铁路大通道,建设铁路枢纽中心

  以京港(赣深 )、厦蓉两个 国家级综合交通走廊为核心, 构建“两纵三横六联”铁路通道布局,建设区域性铁路枢纽, 实现县县通铁路, 远景实现县县通高铁。加快建成厦蓉通道, 提升赣州与成渝城市群通道联系,推进赣州至厦门通道扩容提 质。打通赣州与长三角、北部湾的通道,建成赣州“米字型” 铁路枢纽中心。规划至 2035 年,铁路路网密度由 168 公里/万 平方公里提高至 377 公里/万平方公里。

  加快建设长赣高铁, 沟通长株潭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 济圈, 对接海西经济区。推动赣广高铁、赣韶高铁前期规划研 究, 深度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控制预留并积极争取至重点 城 市 高铁通道。 实现 高铁 到达赣 州都 市 区和周边设 区 市(吉 安、龙岩、韶关、郴州等) 1 小时互达、与周边省会和区域性 中心城市(南昌、厦门、广州、深圳和长沙等)2 小时互达。

  完善铁路网,建设以赣州国际陆港为中心的放射性货运通 道, 大力发展中欧、中亚国际铁路班列。加快建设瑞梅铁路, 研究建设赣郴永兴、兴井、景鹰瑞铁路和赣韶铁路扩能,提升 铁路货运能力。规划研究兴国—于都、安远—全南和崇义—大 余市域铁路, 适时启动建设, 开通瑞兴于、三南、大上崇铁路 班列。建设货运铁路及联络线联通赣州国际陆港、赣州水港, 支撑中心城区北部产业园区发展, 并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完善城镇群高速网络,融入区域交通网络

  加 强对 外通道连接 ,打通 中心城 区 与各县(市 )直达交 通,加密县(市) 之间的高速公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城镇群高 速网络,形成“四纵五横一环十二联”高速公路网络, 实现赣 州与各个方向之间至少 4 条以上高速公路直接联通, 1 小时到 达赣州都市区、2 小时到达赣州各县(市)。规划至 2035 年, 高速公路路网密度由 3.96 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至 6.9 公里/百 平方公里。

  加快建成遂大高速、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扩建工程,推 进赣安寻高速、 龙河高速扩容工程、 寻全高速西延、 樟兴高 速、兴国—桂东高速等项目建设, 预留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绕城 通道。

  完善航运网络布局,优化水运港口布局

  建设南北水运大通道,推进航道升级改造, 赣江航道实现 二级通航,连接长江水运大动脉。规划形成“一港五区”港口 布局体系, 赣州水运港口由赣县港区、章贡港区、于都港区、 南康港区和信丰港区五个港区构成。完善码头、港口物流园等 水运基础设施,建成赣州水港五云作业区综合枢纽码头二期工 程。

  开辟黄金水道,建设赣粤运河

  按三级航道标准推进赣粤运河建设, 往南融入珠江航运通 道, 往北融入长江航运通道,形成长江以南地区南部交通大动 脉,打通水运出海通道, 开辟内河水运发展新格局。

  完善多元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保护赣州市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多元文化传承,促进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有效利用,构建“两核两廊, 两带三区”的 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

  两核: 宋城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瑞金红色文化保护核心;

  两廊: 上犹江-贡江遗产富集廊道、桃江-梅江遗产富集廊 道;

  两带: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带、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带;

  三 区 : 客 家 文 化 片 区 (以 龙 南 为 核 心 )、 阳 明 文 化 片 区 (以崇义为核心)、红色文化片区(以瑞金为核心)。

  全域旅游发展目标

  加快提升赣州文化和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一批富有 文化底蕴的海内外知名旅游景区、度假区,建设文化特色鲜明 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将赣州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 市、粤港澳 大 湾 区 生 态康养旅游后花 园、 区域性 文化旅游 中 心, 打造“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四张 名片。加强与周边地市联动开发, 强化湘粤赣“红三角”旅游 一体化发展。

  组团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

  蓉江新区组团: 定位为“城市核心,都会客厅”,至 2035 年规划人口规模 50-55 万人。I 型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商住 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投放主要区域, 集中发展区域和市级总部 经济、金融商务、数字经济、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新型服务 业。

  南康组团 : 定位为 “ 赣粤产业合作区 , 内陆开放示范 区”,至 2035 年规划人口规模 60-65 万人。赣粤产业合作区、 内陆开放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章贡组 团:定位为 “ 现代服务高地 ,高新产业基地”,至 2035 年规划人口规模 60-65 万人。以公共服务和产业提升为 主,建设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级, 培育 医药健康、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推进章贡高新区 做大做强。

  唐江组 团:定位为 “ 智 能制造基地 ,双创活力新城”,至 2035 年规划人口规模 20-25 万人。建设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 依托格力小镇重点发展智能家居产业,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

  业教育、创业孵化功能。

  西城区组团 : 定位为 “ 高端产业集聚区 ,产城融合示范 区”,至 2035 年规划人口规模 45-50 万人。先进制造业的主平 台、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 突出工业主体 定位,用足用好工业空间。完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区级 文化、体育、医疗设施。

  空铁新区组团 : 定位为 “ 区域交通枢纽 , 生产服务核 心”,至 2035 年规划人口规模 15-20 万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 通枢纽、区域性工业服务中心和会展商务中心。

  三江 口组 团:定位为 “ 历史文化名城 ,稀金科学新城 ”, 至 2035 年规划人口规模 30-35 万人。保护历史城区的城池格 局, 对河套老城实施城市更新再赋能。依托中科院赣江创新研 究院,建设全球创新示范区、面向未来的企业总部。

  赣县组团: 定位为“产业创新区, 生态客家城”,至 2035 年规划人 口规模 25-30 万人。梅林单元 引领赣州高新 区新发 展, 服务科学创新, 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补充完善和城市重 点界面品质提升。稀金谷单元为中国稀金谷产业核心平台, 强 化与赣江科创单元联系。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提高机场运能。加快赣州黄金机场三期改扩建及国际航空 口岸建设。

  优化客货运铁路枢纽。新建赣州北站, 预留赣州南站客运 功能,形成以赣州西站、赣州站为主, 赣州北站、赣州南站、 赣县北站为辅的 “ 二主三辅 ” 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建设货运 铁路,设置唐江站、赣州经开区站、五云站,形成以赣州国际 陆港站为主, 赣州东站、赣州南站、赣县站、唐江站、赣州经 开区站、五云站为辅的 “ 一主六辅 ” 铁路货运枢纽体系。

  优化公路客运枢纽。市级客运枢纽为凤岗汽车客运站、赣 州汽车客运站; 区级客运枢纽为赣州北汽车客运站、梅林汽车 客运站、潭口汽车客运站、南康汽车客运站。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

  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建立“市级—组团级—街道级”三级 商业中心配置体系,形成“两主、九副、多中心”的商业网点 空间结构。规划设置章江城市商业中心和蓉江城市商业中心 2 个 市级商业中心;设置 9 个组团级商业中心,分别为南门口-文清路

  商业副中心、水西商业副中心、赣州经开区商业副中心、高铁西站 商业副中心、蓉江之星商业副中心、潭口商业副中心、南康区商业 副中心、科技城-唐江商业副中心、赣县区商业副中心。每个街道 (镇)设置不少于 1 个街道级商业中心。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定位,建立健全公共 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安居型商品房)等多层 次、多样化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实现 “ 住有宜居 ”“ 住有优 居 ”。鼓励商品住房供应产品多样化发展,支持住房改善和品质提 升,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丰富城镇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和企事业 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保障对象覆盖城镇常 住人口。至 2035 年,规划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5 平方米。

  公交优先,倡导低碳绿色出行

  规划以轨道交通为公交主要模式。规划 4-5 条地铁制式轨道线 路,总里程 153 公里,实现组团间高效率客流运转,轨道交通站点 800 米覆盖率达到 30%。轨道交通走廊按 60 米控制,规划轨道交 通场段(含车辆段、停车场)6 处。

  大力发展地面常规公交,加快公交“五区一体化”发展。至 2035 年,常规公交线路密度不小于 3.0 公里/平方公里,常规公共 交通站点 500 米覆盖率达到 90%。

  逐步完善顺畅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或 公交站点,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形成便捷的交通衔接和换乘。 加大城市慢行通道建设,提升慢行通道便捷与安全。至 2035 年, 步行出行比例达到 25%, 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达到 15%。

  构建高效城市道路网络

  规划建设“四横六纵”快速路网,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提升 五区直达交通联系,并与高速公路及对外交通枢纽衔接。完善主干 路系统,加快跨区主干路通道建设,实现相邻组团多通道联系。落 实“小街区、密路网”理念,打通断头路、构建城市微循环系统。

  教育设施

  发挥赣州教育职能的优势基础, 持续优化教育设施体系, 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 保障教育设施用地在规划中的特殊地 位,各类建设不得侵占教育用地。

  推进高等院校建设。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区域高教高地, 充 分保障现有高校办学空间, 预留拓展空间。争取再创设综合类 大学、理工科大学,促进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在赣州联合办学。 加强学校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完善和提升高校 区配套设施,激发区域活力。

  大力发展职业(技工)教育。增设家居、电子信息、智能 制造、纺织服装等高职、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构建适应产业 发展 的现代 职 业(技工 )教育体 系。 高标准推进 职教 园 区建 设, 在唐江、空铁新区、南康、蓉江新区、赣县等组团规划职 教用地。鼓励存量土地挖潜,利用闲置的厂房、医院、学校、 商业设施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后发展职业教 育。

  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按照社区生活圈要求均衡布局初中、小学、幼儿园,提高学校覆盖密度,严控大校额, 实现就近入 学。加快扩充和优化高中教育资源, 统筹布局普通高中、中职 学校建设。 考虑 规划 实施 时序、 人 口结构特征和 学 生 动 态 变 化, 适当提高中心城区规划千人指标,加快学校供地和建设进 度, 在城市更新中优先安排学校用地。提升学校建设品质和建 设强度,保障各项教学、课外功能用地需求, 将学校教学区和 停车区、运动场地等附属设施相对独立设置, 并向社会错时开 放。高中应在区域内统筹安排。按照共建共享、节约用地的原 则,鼓励初中和高中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合建为完中。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 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赣州特教学校迁建工程建设。加 强各 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各 区建设不少于 1 所特殊教育学 校。


责任编辑:十一

提示声明:1、文内所含的所有设计效果图仅供参考,规划/外形/数据最终以实际或政府批文为准;2、本站部分资讯内容可能转载自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转载的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同时本站亦不对其内容的来源作进一步追溯。本站对转载资讯的作者及媒体表示感谢,如转载的资讯内容侵犯了来源媒体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