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赣州房产网 » 资讯中心 » 赣州生活资讯 » 正文

关于印发赣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通知

发布更新时间:2022-01-13 浏览次数:0 文章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 手机阅览本文

导读 / 摘要 News Description
近日,小编据赣州市人民政府获悉,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印发赣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通知,详情如下:

近日,小编据赣州市人民政府获悉,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印发赣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通知,详情如下:

赣市府办发〔2021〕25号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赣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赣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赣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江西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江西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指导赣州“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特编制《赣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依据《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赣州市构建综合运输通道和立体交通网络、提高货运物流和客运出行服务水平、提升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安排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指导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赣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

  1.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成网

  铁路建设快速发展。铁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十三五”时期铁路完成投资约300亿元。铁路营运里程达663公里,赣韶铁路、赣瑞龙铁路、昌赣客专3条铁路相继通车运营,赣南老区正式迈入“高铁时代”。赣深高铁、兴泉铁路2条铁路加快建设,瑞梅铁路、长赣高铁正式启动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骨架基本建成。至202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559公里,约占全省总里程的四分之一(江西省总里程6234公里),相较于“十二五”提高了40%;密度达到3.96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三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初步构建了通达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建成了兴国至赣县、宁都至安远、安远至定南(含定南联络线)、广吉高速宁都段、兴赣高速北延等高速公路项目,高速公路出市出省大通道进一步畅通。

  普通国省道技术等级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投入约286亿元,累计实施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约107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由2015年底的78%提高至93%,普通省道二级及以上比例由29%提高至52%,实现了县县通国道,国省道乡镇通达率达75%,通达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的公路均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

  “四好农村路”示范成效显著。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4万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组组通目标。县道三级及以上比例达47%;实现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通水泥(油)路。完成县乡村道生命安全防护工程837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813座。“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安远、石城、会昌、寻乌、信丰、章贡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

  民航事业发展迅猛。黄金机场完成二期改扩建,201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09万人次,迈入中型机场行列。至2020年末,已开通航线35条,其中国际航线1条,通航城市37个。瑞金机场开工建设,定南、石城、大余、安远、宁都、崇义、龙南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水运事业迎来发展新契机。完成《赣州港总体规划》编制和批复工作。赣江航道(南昌至赣州)非防汛期基本实现三级通航。市政府与江西省港口集团签订《赣州港(水运)综合货运枢纽投资建设框架协议》。赣州港赣县港区五云作业区综合枢纽码头于2020年12月启动建设。

  2.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客货运输平稳发展。全市客货运体系有力保障了“十三五”时期重大节假日,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运输任务。2020年赣州市公路客运量5545万人、旅客周转量380010万人公里;水路客运量13.7万人,旅客周转量164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3768万吨、货运周转量3238410万吨公里。水路货运量1059万吨、货运周转量74002万吨公里。民航运输快速发展,赣州黄金机场航线网络布局不断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高,2019年赣州黄金机场运输起降17453架次,年旅客吞吐量20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118吨。2020年受疫情影响,航空流量有所下滑。运输起降14746架次,年旅客吞吐量14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082吨。

  客货运枢纽场站日趋完善。全市共20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其中赣州中心城区有5个客运站,18个县(市、区)至少各有一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至2020年底,赣州市铁路货运站共有12个,其中二等站1个,三等站5个,四等站6个。建成52个物流园、物流中心。

  多式联运初具规模。各港口、物流园、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公铁联运、铁海联运初具规模。目前,赣州国际陆港与深圳、厦门、广州、宁波、满洲里、霍尔果斯等沿海沿边口岸互联互通,开通了19条中欧班列线路、3条铁海联运“三同”班列线路和26条内贸(棚车)班列线路。2020年赣州国际陆港全年开行中欧(亚)班列238列,铁海联运“三同”班列1553列,内贸班列1511列,全年完成吞吐量约18.6万标箱,同比增长4.3%。

  邮政服务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全市从事邮政服务和快递服务企业和分支机构共193个,涵盖15个品牌,其中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共105个。全市共有备案快递末端网点2502个,285个乡镇快递末端网点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快递服务“村村通”。2020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39.37亿元和26.92亿元;包裹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累计完成13309.38万件和15.13亿元。“十三五”时期,邮政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1%和14%;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和22%。

  尽管“十三五”时期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对照交通强省目标任务,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质量有待提升。交通网络未实现全覆盖,市域线网标准不高。二是运输服务水平不高。货运基础设施薄弱,运输结构不均衡,运输方式转换衔接不顺畅。尤其是物流园区、码头内公铁联运、水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三是管理技术和协调机制有待突破。行业管理的高新技术应用不足,交通领域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绿色化的水平不高。综合交通协调机制有待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监管手段不足、效率不高。四是项目建设受环境及资金制约。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涉及生态敏感区、保护区、占用基本农田等方面的建设项目推进困难。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承担着补齐民生福祉短板的重任。全市正处于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支撑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充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交通运输作为重要基础领域和先行领域,要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适度超前配置,为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的保障。全市应保持交通基础设施较快甚至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拉动国内需求、稳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拓展交通运输网络的深度和广度,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强化赣州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通道支撑。

  (二)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促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着力构建高品质高能级综合运输大通道大枢纽,增强水陆空国际战略通道能力,形成面向全球、畅达全国、畅通全省的交通运输系统。

  (三)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推动赣州市高质量发展

  推动交通与产业、空间协同发展,促进赣州经开区和赣州蓉江新区的高质量开发,强化龙南市、瑞金市两大增长极的带动作用,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领作用。增强中心城市的对外集聚辐射能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助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加快科技赋能交通,提供人民满意的交通运输服务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出行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交通行业供、需两侧提供了发展新动能。需求方面,高端化、个性化、体验性出行服务需求,高准时性、低货损、小批量等新兴物流服务需求高速增长。供给方面,智慧高速、智慧物流等新技术和“一站式”客运出行服务等新模式将在“十四五”时期落地应用。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加快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的部署,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创建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战略,将赣州市建设成为开放、高效、畅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智慧、绿色、魅力的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城市。

  (二)基本原则

  适度超前,重点突破。坚持交通先行、适度引领,合理把握发展节奏,突出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补短板、优结构、提品质,适度超前谋划一批重大交通工程,重点在对外大通道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加快战略思维、发展路径、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将创新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新动能,拓展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空间。全面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运输市场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共享发展,惠民利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改善乡村群众出行条件,持续推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推动城乡交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使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绿色发展,注重安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能源结构优化,增强交通运输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助力城市“碳中和、碳达峰”战略部署。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与“与世界相交、与时代同步”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位居全国革命老区前列,引领和助推交通建设全面发展,打造交通强国赣州样板。持续优化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赣州123出行交通圈”和“赣州123快货物流圈”目标,着力构建“纵横立体,融入湾区,畅通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

  2.具体目标

  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外联内通。铁路方面,到2025年末,力争全市铁路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其中完成续建261公里,开工247公里,加快形成“两纵三横两放射”的铁路网。续建和新建铁路完工后,铁路网将覆盖全市80%的县(市、区)。初步形成赣州至吉安、龙岩、河源等毗邻地区“1小时高铁经济圈”,赣州至南昌、长沙、深圳等周边城市“2小时高铁经济圈”。高速公路方面,“十四五”建设及规划高速里程达596公里,形成“四纵四横九联”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出入口30分钟到达乡镇、主要景区、经济园区等主要节点;基本实现中心城区2小时到达县(市)政府所在地。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方面,力争实现全市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达95%,建成“五纵五横”的国省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方面,实现县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0%以上;实现乡道双车道四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50%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各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60%。水运方面,提升赣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能力,初步建成5个千吨级内河货运码头。全面实现赣州至南昌的三级航道通航,奠定通江达海的基础。水路、铁路货运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

  运输服务日益便捷高效。航空方面,构建“一干一支七通用”的航空布局。完善航空基础建设,逐步增加航空货运比重,提升黄金机场的客货运能力,争取2025年末赣州市民航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客运方面,结合铁路建设计划,建设12个综合客运枢纽站,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客运“零换乘”。完善城乡客运体系,引导乡镇客运站拓展旅游集散、商贸物流、邮政快递等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物流方面,根据各县首位产业以及发展重点,计划建设52个物流园区。基本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全面提升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推进农村物流建设,构建三级配送体系,实现“一县一园区、一镇一中心、一村一站点”。交通信息化方面,建设智能交通项目5个,涵盖公路、客运、物流等领域。利用5G技术,实现交通大数据实时共享,建设智慧交通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一网管全局”,消除交通领域信息壁垒,融合城市道路、公路、客货运等领域信息。

  四、构建多层次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一)打造“两横两纵两放射”的综合立体通道

  衔接国家与省级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纵深立体推进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赣州市由单一京九通道向“两横两纵两放射”的综合立体通道转变。发挥分向辐射、直连直通的区域交通联系功能,实现赣州与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沿江沿海城市等多层次、多方向的快速通达,同时凭借自身城市能级的提升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充分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影响力。

  提升“十字”主通道京粤通道、厦蓉通道能力。赣州处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6条主轴之一的京津冀-粤港澳主轴上,同时位于8条通道之一的厦蓉通道上,两条通道共同形成赣州市“十字”主通道布局。建成赣深高铁、大广高速复线,建设长赣高铁,“十四五”时期通过主通道实现与周边城市群的高效互联。

  完善济广运输通道、泉南运输通道、赣韶运输通道、赣龙厦运输通道。强化与粤闽方向的联系,建成瑞梅铁路、兴泉铁路,建设赣州至安远至寻乌高速、寻全高速西延,重点推动康大高速扩容、赣龙厦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加快完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

  建设高效率的快速交通网。高速铁路,建成赣深高铁,开工建设长赣高铁,重点推进赣郴永兴铁路前期工作。高速公路,重点推进高速公路主通道建设,加快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省内各地级市的连接,有序推进市内高速联络线建设。力争通过高速公路与地方公路的衔接,实现95%的乡镇30分钟左右上高速公路。重点推进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扩建工程、寻乌至龙川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扩建工程、信丰至南雄高速公路、遂川至大余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民航机场,重点推进赣州黄金机场三期改扩建、T1航站楼改造二期工程、瑞金机场建设。

  完善高效率普通干线网。普速铁路,重点优化普速铁路网络布局,补齐部分县无铁路的短板,进一步扩大出省干线铁路通道。普通国道,重点打通普通国道瓶颈路,提升三级及以下路段等级,优化城区过境段建设,加强对外通道连接,强化区域联动。到2025年,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达到95%。普通省道,重点优化普通省道网布局,疏解局部交通瓶颈,改善提升路况服务水平,提升路网通行效率。内河水运,提升赣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功能,全面实现赣州至南昌的三级航道通航,加快推进赣粤运河规划研究,奠定通江达海的基础。

  建立广覆盖基础服务网。铁路专用线,重点建设赣州国际陆港铁路三期、赣州国际陆港至航空港、综保区铁路专用线、瑞金市经开区物流港货运枢纽集疏运铁路项目,推动铁路专用线覆盖主要港区和物流园区。农村公路,重点推进以县道三级、建制村通双车道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高标准打造“畅安舒美绿”的农村公路。实施县道改造里程1259公里,乡道改造里程2883公里,村道生命安防工程约6000公里。通用航空,重点加快定南、石城、宁都、安远、龙南、大余、全南通用机场建设,发展公务出差、空中旅游、航拍测绘、农林喷洒等特殊飞行功能。邮政快递,重点吸引龙头电商物流企业在赣州布局全国性及区域性分拨中心,优化邮政快递营业网点布局,加密智能快递自提终端设施网络,到2025年,实现快递物流中心覆盖90%县级、快递驿站覆盖80%乡镇、邮件快件转接点覆盖70%建制村。

  五、打造高品质的综合交通枢纽

  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一主两副”市域空间节点布局,加快构建“一核两极多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一)全面提升门户枢纽地位

  加快建设赣州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完善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配套设施,拓展赣州黄金机场航空货运功能,加快赣州空港高铁产业园建设。升级赣州西站为综合客运枢纽。做大做强赣州国际陆港,持续推进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口岸配套功能;抓好班列运营管理,提升港口服务水平质量;推动内外贸融合,保持临港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发展。加快建设赣州港赣县港区五云作业区综合枢纽码头一期工程,力争开工二期工程,发挥水运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等优势,弥补赣州水运短板。将赣州打造成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增长极。

  (二)加快提升区域枢纽辐射能级

  为增强瑞金市、龙南市交通辐射能级,提高其交通多样性与便利性,依托瑞金市客运枢纽站和公交指挥中心及旅游集散中心、龙南市综合客运枢纽项目,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瑞金市经开区物流港、龙南国际商旅物流园等货运枢纽。

  (三)完善县级客运站场布局

  完善县级客运站场布局。对仍有较大公路客运需求的县、区,结合城市用地发展与铁路建设计划,推进公路客运站的迁建或升级改造。加快于都县综合客运枢纽、赣县综合客运枢纽、定南县综合客运枢纽、信丰县综合客运枢纽、宁都县综合客运枢纽、兴国县城西客运枢纽、石城县综合客运枢纽、上犹县旅游客运集散中心等县级综合枢纽的建设。整合规划建设高铁枢纽、长途客运枢纽、旅游集散中心等,推动定制旅游包车、共享汽车业务进入高铁站。研究转变传统开发建设模式,推进“站运分离”,形成“站场+综合车场+商业综合体”的场站综合开发模式。对确有需要建设的镇级客运站,增设简易站场,或采用定制班线满足群众出行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客运站设置专用区域,为公交线路、城际公交化线路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线路提供首末站服务。

  (四)优化物流及集疏运体系布局

  依托高铁、航空枢纽,发展高品质物流。推动赣州高铁货运产业园建设,积极探索高铁快运的货运发展模式,打造高品质的配送、仓储、冷链、流通加工、贸易展示环节。重点依托赣州国际空港高铁产业园建设,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推动高品质国际物流发展。

  提升多式联运能力,降低过程成本。加快推进铁路货运枢纽站场、铁路专线等项目建设,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赣州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等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物流园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为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转移提供基础条件。加快多式联运转运、换装设备和专业化车辆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集装化、厢式化水平。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广应用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和电子运单。促进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推进不同运输方式标准规则衔接。引导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公铁和陆空等联运方式转变。积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

  完善物流园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持续完善各县(市、区)物流园区建设,新建5类物流园,分别为综合服务型、商贸型、货运型、仓储型和冷链型。引导各县(市、区)逐步将区域内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聚集,提升物流集约化水平,为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实现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化经营。同时,加强基础性、公共性、联运型配套集疏运体系设施建设,强化物流枢纽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设施设备共享共用水平,促进赣州货物联运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提升市场运营主体的竞争力,助力赣州建设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六、建设优质便捷的运输服务体系

  (一)探索城乡客运新模式

  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服务。鼓励发展定制化公交,实现公交运营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推广小容量新能源客车解决建制村未通公交问题,充分发挥其环保节能、效率高的优点。此外,适时开通赣州通往邻市的定制班线、定制包车业务(含新能源客车),扩大赣州“定制客运”的影响力。

  巩固提升城乡客运服务。农村客运在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根据路况条件和运输需求,争取逐步扩大到较大自然村。对标城市公交服务模式和品质,加快镇村客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调整运营模式和服务规范。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客运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结合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出行不集中等需求特征,因地制宜地采取定线定班和需求响应等运营组织模式,鼓励发展赣州西站与未通高铁的县城之间,黄金机场至赣州市区及各县城区之间的定制化、高端化的商务通勤快速客运。

  强化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用好赣州市文旅资源,做好“生态+交通”“文化+交通”“旅游+交通”等文章,加强优质交通供给。鼓励客运站与旅游集散中心合作,在客运站设置景区专用候车室,实现运游一票到底,开展旅游客运专线、旅游公交、景区小交通等运游结合特色业务。结合章江旅游航道建设,探索水上旅游开发模式。深化铁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发展高铁+共享汽车等服务。

  推动客货运输融合发展。开拓“互联网+农村客运+邮政寄递+货运物流”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赣州市客货运输公众服务平台,整合农村客运、邮政寄递、货运物流、农产品信息资源,向群众提供可靠的客货运服务。政府联合客运企业,引导乡镇客运站拓展商贸、物流、邮政快递等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利用农村客运车辆组成的庞大运输网,设置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班线,提升农村客运运营附加值,延伸客运服务产业链,降低物流成本。

  (二)发展先进的物流服务

  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加快建设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支持定南县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项目、全南县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等项目,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冷藏设施建设,补齐冷链物流集配装备和仓储设施短板,重点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开工赣州万吉智慧供应链物流园、赣州冷链物流中心、江西供销(信丰)冷链物流园等项目。推动大宗货物储运一体化,推广大客户定制服务。加快危险品物流和应急物流等专业物流发展,强化物流操作、货物包装及运输工具标准化建设,推广智能化储运监控、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应用。

  完善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推进农村物流建设,构建三级配送体系,实现“一县一园区、一镇一中心、一村一站点”。建设赣州邮件处理中心、圆通赣南智创园、韵达现代物流智能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积极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依托农村客运站、货运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仓储分拨中心,实现建制村直接收投邮件快件。依托赣州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探索发展山区乡村无人机运输投递。

  完善寄递末端服务。加快城乡快递服务站、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等布局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动城市居住区和社区生活圈配建邮政快递服务场所和设施。推广农村交通、邮政、快递、商业、供销“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探索建设“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城市配送企业开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

  七、构建可持续发展交通支撑体系

  (一)促进交通智能化发展

  加强智慧交通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全面促进交通运输提质增效。

  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交通信息系统。建设赣州市智慧交通数据中心暨展示平台。整合共享数据资源,接入公路交通、水路交通、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民用航空、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其他行业管理等政府信息资源,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便捷化、智能化、移动化,实现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行业监管、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等方面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应用,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提高交通外场监测设施覆盖范围。对重点公路点段、普通国省道驿站、航道、三站一场(火车站、地铁站、汽车客运站、飞机场)等基本实现覆盖,动态掌握全路网运行状态。推广各类智能终端在公路、铁路、航道、港口、城市公交线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应用,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打破系统壁垒。优化完善非现场执法监控系统,积极探索“大数据+综合执法”,合理布局、规范建设治理货运车辆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监测点,运用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大数据高效打击非法营运等行为。

  推进交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5G、大数据、互联网、北斗、物联网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支持物流园区、港口、机场、货运场站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推广智能公交应用,提供“一码通行”智慧出行服务,打造顺畅衔接的出行服务链条。

  (二)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化转型

  贯彻绿色发展原则,坚持政策引领,持续开展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在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方面注重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做出赣州贡献。

  推广绿色运输方式,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有效提升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比例,持续推动旅客联程联运和货物运输结构调整,促进集约高效低碳客货运输方式发展。加大对新能源车船的推广力度,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新能源车辆充换电网络体系,加快交通运输电动化转型。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绿色低碳出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覆盖具备条件的公交首末站、三级以上客运站,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公交站场和充电设施。推广纯电动化公交车辆,并逐步延伸到出租汽车、城市配送、城乡物流、营运货车等。

  推进资源集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构建生态化交通网络,推进交通生态选线选址,最大限度避让各类环境敏感区和基本农田,推动交通运输设施与生态空间相协调。新规划高速公路、铁路和轨道项目强化生态环保设计和生态防护技术应用,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植被与表土资源保护和利用,推广取弃土与改地、造地、复垦等综合措施,做好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道路施工过程中推动废旧路面材料的回收利用。推动快递包装的绿色减量、循环利用。

  建设绿色示范工程。争取新建公路、航道及枢纽场站纳入国家或省新一轮绿色示范工程。大力建设绿色公路,探索建设绿色港口、生态航道,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减少人工痕迹,积极引导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加强施工环境保护,严控施工污染,优先采用低碳、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技术。

  (三)完善交通应急保障体系

  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加强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时监控与保障的投入。加强治超、交通监控、电子执法等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管理,保障基础设施安全可靠。完善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防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耐久性。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动态监测预警、舆情监测、安全风险分析研判水平。加强交通运输车辆等重点设备的安全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强化车辆管理,提升危化品车辆泄露事故应急能力。

  强化普通国省道养护管理工作。按照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目标,加大国省道养护工程投入力度,注重预防性养护、全面养护和科学养护,提高国省道应急保障水平,提升公路服务能力,建设“畅安舒美”公路,发挥国省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官”作用。

  完善交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执法,完善联合执法、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事故和重大险情技术调查等工作机制,全面构建交通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进铁路、公路、水路各方式间,以及安监、公安各部门间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门的综合交通预警、应急信息沟通机制。严控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营管理,加强对网约车、道路客运、危化品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管控,持续完善危险货物管理制度标准。

  打造新型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模式。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进现代化技术在应急抢险中的应用,打造无人机空中、陆上巡查的立体巡航模式,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八、构建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体系

  聚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构建精良人才队伍,实现综合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标准化,持续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申报材料,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推进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规范统一,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综合运输服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在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区分项目属性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宽融资思路和渠道。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优化债务结构、加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鼓励设立多式联运等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公益性服务补偿机制。加快推动经营性交通资产资源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做优交通国有企业,实现集中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发挥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力军作用。

  (三)完善交通行业人才发展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吸引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加强交通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形成覆盖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激励保障等环节较完备的工作制度。制订加强和改善人才工作的具体政策。建立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九、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总体评价

  严格实施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三线一单”要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风险防控能力,确保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总体可控,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各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预防和减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运输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严守《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严格项目审批和土地、岸线、环保等准入,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建设安排。加强与“三线一单”的衔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空间性质不转换、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调控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和发展模式,保障区域环境质量底线;调控规划时序和资源占用规模,保障区域资源利用上线;严守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准入清单,分区调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客货运输活动。加强规划实施效果跟踪评估。针对生物多样性变化、交通工具尾气污染、港口站场污水及溢油风险等重要环境问题,开展阶段性环境跟踪监测,评价和优化规划。

  (二)环境保护对策

  做好水土保持设计,取土场、弃土场的选址合理,设置弃土挡墙、拦砂坝、截水沟与绿化工程,以减少水土流失。在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重点放在水土保持与路基防护排水工程、施工噪声防治、扬尘防治、生态植被保护上。做好施工时间安排,减少噪声、振动对周围居民的干扰,防止尘土、烟气降低环境空气质量,危害人畜、庄稼。营运期间,应注意沿线两侧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的恢复与维护,加强环保工作。做好路基稳定、防护与排水设施及坡体加固的维护,禁止一切污染物排入水体,结合当地特色的地形地貌,进一步加大公路周围的景观绿化,造就良好的公路营运环境。同时,在敏感水体路段设置化学危险品运输申报点和报警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对运输危险品车辆实行全程监控和泄漏及密封性检查,防止危险品污染水体突发事件的发生。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协调

  按照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持续深化综合运输服务体制改革,健全交通运输与发改、公安、财政、商务等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完善赣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铁路、民航、邮政地方管理机构协同联动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保障。赣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对综合运输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实意见和工作举措,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跟踪分析和绩效评估,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二)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稳定持续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财政保障制度。用足用好国家投资补助政策。积极落实市县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保障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切实加强短板投入,落实交通扶贫、港口公共设施建设、航道养护、公路客货站场、农村客运站亭的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奖励补助资金。

  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发展“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规范高效”的投融资管理体制,积极拓展民间投资渠道。

  (三)强化用地保障

  将交通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并优先安排年度用地计划。建立土地总量控制的交通用地管理机制,编制交通用地三年滚动计划,建立土地用地计划预报制度。建议政府出台公路交通与沿线土地开发统筹发展的政策,从土地增值出让金中明确一定的比例用于基础设施的发展,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和沿线土地高效集约开发的双赢局面。在严格执行集约节约用地要求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地方土地指标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分配。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做好战略性空间通道预留。需要根据本规划交通网络格局、枢纽体系与“三区”的协调问题,厘清综合交通网络格局与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和支撑赣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及“多规合一”实施。

  (四)注重稳定风险

  按照国家和省发展改革委的要求,做好相关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尤其对项目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问题应谨慎处理。建设项目要求履行相关法规规定的报批程序,合法合规,工程技术和经济可行,工程风险、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生态破坏可控。要公布征地政策和范围,不进行多次征地;公布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落实补偿资金和安置房源,确保补偿安置到位;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措施和环境保护防治措施,及时修复施工过程中损坏的设施、房屋,公布施工监督电话等。

  (五)加强评估监督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和监督检查,完善中期评估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机制,及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确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法,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十一、资金匡算

  “十四五”期间规划九大类别交通基础设施,各类别交通基础设施初步投资匡算见下表。


责任编辑:二六

提示声明:1、文内所含的所有设计效果图仅供参考,规划/外形/数据最终以实际或政府批文为准;2、本站部分资讯内容可能转载自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转载的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同时本站亦不对其内容的来源作进一步追溯。本站对转载资讯的作者及媒体表示感谢,如转载的资讯内容侵犯了来源媒体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