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在全面小康中掉队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8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图为会昌县庄口镇大排村千亩连片智能温室蔬菜大棚。该县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带动、种植大户参与的方式,促进蔬菜产业向集约、高效和科学种植发展,蔬菜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邹晓波 记者刘青 摄
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8年前,赣南仍然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赣南老区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徘徊在贫困线边缘。
8年来,赣州市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对江西和赣州工作的重要要求作为根本遵循,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尽锐出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探索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新路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是不完整的。”“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赣南广大干部和群众一直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并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赣南老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11个贫困县(市、区)和102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实现历史性整体脱贫,打造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赣州样本”。
8年减贫192.06万人,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人口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在全面小康中掉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深情牵挂。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区扶贫开发工作,为赣南量身定制《若干意见》及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组织42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南的“直通车”。
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怀着深厚的红色情怀,“翻箱倒柜、倾囊相助”,给予赣南特殊扶持,构筑起区域性“政策高地”,使赣州成为“中部的西部”“老区中的特区”,群策群力促脱贫。
8年来,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对口支援赣县,围绕利用好矿产优势、土地资源以促城乡统筹、集聚发展等方面,为赣县区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争取到部省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各类国家地质调查项目资金1.7亿元。
国家卫健委结合于都县发展实际,争取到于都县人民医院新区建设、县妇保院及县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建设中央预算项目资金1.12亿元;协调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对该县援助1000万元“健康暖心”扶贫资金,用于支持于都县健康扶贫、健康促进等工作;支持于都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行先试,2017年,在江西省率先建立了医药品器械集中采购阳光平台。
……
据统计,对口支援部委先后派出212批次由主要领导或副职领导带队的调研组,深入赣南调研;派出四批161名优秀干部,深入赣南各县(市、区)、赣州经开区挂职帮扶;累计出台支援帮扶文件152个,安排受援地项目3975个,援助资金210余亿元,开展人才交流培训9万余人次,有力促进了受援地脱贫攻坚、加快发展。
赣州市围绕贯彻落实《若干意见》,集中力量解决老区长期存在的突出民生问题,把上级扶持资源用在刀刃上,将财政支出近七成、新增财力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实施农村土坯房改造、安全饮水、电网升级、道路修建等民生工程,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8年来,赣州市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人口脱贫。全市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94.88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2.82万人,累计减少192.0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71%降至0.37%。
联结90%以上贫困户,产业就业扶贫挑起兴民富民的“大梁”
赣南老区群众生活困难,其根源还在于产业欠发达。
“脐橙产业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全村54户贫困户依托这一产业于2017年全部实现脱贫。”瑞金市黄柏乡龙湖村党支部书记邓主平说,“下一步,我们将带领全村致力于提高脐橙品质,把这个‘脱贫产业’打造成‘小康产业’。”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
近年来,赣州市在产业扶贫规划设计时,注重与《若干意见》和中央扶贫措施对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创新了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探索了一条适合赣南地区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选准一个产业。编制扶贫产业规划,因村因户制宜发展赣南脐橙、商品蔬菜、油茶白莲、畜禽水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光伏发电、农村电商等产业。目前全市产业扶贫覆盖面达92.8%。
——打造一个龙头。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示范企业,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目前全市累计培育新型农业主体4.03万家;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带动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502家,受益贫困人口近30万人。
——创新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中介+贫困户”“公司+贫困户”“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等经营模式,引导和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积极推进贫困户土地、林地直接流转、入社托管、作价入股、资金入股,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收益。
——扶持一笔资金。创新“产业扶贫信贷通”“油茶贷”、农房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确保各类有信贷需求的贫困户都能贷到款。2016年到2019年,全市累计发放扶贫贷款867.97亿元。
——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各类服务组织,抓好产业规划编制、技术指导培训、信息引导服务。近几年,全市每年培训贫困人口都达5万人次以上。利用“12316”惠农短信平台,建设“益农信息社”,引导贫困户发展适销对路、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
“一棚菜撑起了一个家。”正在蔬菜大棚劳作的宁都县青塘镇湖丘村贫困户孙罗秀说,现在蔬菜价格好,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赣南脐橙累计带动全市100万人脱贫增收;赣南油茶累计辐射带动5.7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赣南蔬菜产业累计带动4.36万户贫困户增收……赣南这片红土地上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据大数据平台统计,目前全市产业扶贫联结建档立卡贫困户26.67万户,占贫困户数的92.8%。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2016年以来,我市还通过外出转移就业、建设扶贫车间、开发扶贫专岗等综合措施,累计帮扶15.53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共建就业扶贫车间1080个,扶贫就业专岗共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3.46万人,探索了就业扶贫的“赣州模式”,省级、国家级就业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先后在赣州召开。
瞄准“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强弱项确保脱贫攻坚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8年来,赣州市始终围绕贫困群众关切的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突出民生问题,充分释放《若干意见》政策效应,补短板、强弱项,一步一个脚印把群众的期盼变为美好现实。
安居扶贫“挪穷窝”。累计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近300万农民住上新房;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3.5万户,兴建城市保障性住房7.95万套,解决71.41万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易地扶贫搬迁,让73670人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新建农村保障房17371套,农村“四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健康扶贫织就“安全网”。在全国率先构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医疗补充保险的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自实施以来,累计补偿医疗费用85.27亿元,惠及城乡贫困人口181.89万人次,贫困群众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90.23%。
教育扶贫“斩穷根”。自2012年起,累计获得中央下达我市11个试点县营养膳食补助资金38.66 亿余元,当前享受政策的有2501所农村中小学校的54万名学生,有效改善了农村孩子的营养状况。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济困助学体系,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07万人次,发放资助金9.1亿元。
兜底保障扶贫筑牢“最后一道防线”。开展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现“应保尽保”。2019年全市核对救助对象11.29万户42.54万人,调整清退3.03万户10.58万人。
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解决546.7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近300万山区群众不通电和长期“低电压”问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6万公里,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四好农村路”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6%。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舍71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增加了一半,其中改造校舍危房230.6万平方米。每千人病床数由2.72张增加到5.6张,比2011年增加一倍。长期困扰赣南人民的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基本解决。
……
赣南老区脱贫攻坚,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8年来,赣南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少方面走在江西省乃至全国前列,创新了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农村保障房、金融扶贫等做法,成功承办了全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网络扶贫、消费扶贫、“互联网+社会扶贫”等全国性会议。脱贫路上的“赣州经验”,正在不断地复制和放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力量源泉。
983万赣南儿女,带着收获的喜悦,怀着美好的憧憬,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记者 肖瑞华 温居林)
责任编辑:八一
提示声明:1、文内所含的所有设计效果图仅供参考,规划/外形/数据最终以实际或政府批文为准;2、本站部分资讯内容可能转载自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转载的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同时本站亦不对其内容的来源作进一步追溯。本站对转载资讯的作者及媒体表示感谢,如转载的资讯内容侵犯了来源媒体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
名单曝光!赣州7人被终身禁驾(2025-04-23 03:01:32) 赣州经开区“小黄车”持证上岗(2025-04-16 09:03:00) 赣州蓉江新区打造现代山水花园城市(2025-04-15 11:36:49) 4.5万座位+智能场馆!赣州全民健身中心投入试运营(2025-05-06 09:47:09) “铛铛车”专线何时延伸至火车站?(2025-04-27 09:09:34) 五一狂欢落幕,宋潮不夜城荣登全省非闸机景区客流第一(2025-05-07 08:54:44) 2025年赣州市新建商品房退出房源再销售公示汇总表(第十一期)(2025-04-22 10:55:53) 刚刚出炉,赣州中心城区5月在售楼盘汇总(2025-05-01 03:55:46) 激动!奥运冠军要来赣州啦!(2025-04-17 03:05:41) 深圳700余名师生在赣州开展红色研学(2025-04-23 03: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