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赣州房产网 » 资讯中心 » 赣州生活资讯 » 正文

国务院支持赣南等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出台实施7周年

发布更新时间:2019-05-20 浏览次数:0 文章来源:客家新闻网 手机阅览本文

导读 / 摘要 News Description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7年来,赣州积极抢抓机遇、争取支持、用好政策,加快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图为今年4月下旬国家重点工程昌赣客专赣州赣

  

国务院支持赣南等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出台实施7周年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7年来,赣州积极抢抓机遇、争取支持、用好政策,加快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图为今年4月下旬国家重点工程昌赣客专赣州赣江特大桥完成铺轨。记者陈地长 摄

  弹指一挥间,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铿锵步履即将行进到7周年这个时间节点。

  这7年,是赣州人民沐浴党恩、深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关怀的7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赣州化为生动实践、结出丰硕果实的7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7年,也是赣南儿女饮水思源人心向党、感恩奋进书写红土荣光的7年。

  7年前,《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春风化雨,红土生辉。7年来,破茧成蝶的巨变在赣州城乡次第发生,习近平总书记“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殷殷嘱托在这里化作加快振兴发展的强劲动力,化作打好攻坚战、同步奔小康的追梦号角,引领全市上下撸袖实干、努力奔跑,行进在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的征途。

  这7年,是赣州人民沐浴党恩、深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关怀的7年

  赣州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孕育出了伟大的苏区精神。由于战争创伤大、历史透支多、底子薄基础差等原因,这里一直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实施振兴发展战略7年来,作出特殊贡献、有着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的赣南老区,得到了特殊支持。7年来的红土蝶变,让赣南人民感怀于心——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注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始终把老区人民的冷暖挂在心间。这片有着光荣历史的红色土地曾经有过的苦难、伤痛、奉献和牺牲,历史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党和国家没有忘记。

  7年来赣州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殷殷关怀。

  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若干意见》于2012年6月出台实施。此后,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尽快让老区旧貌换新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书写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2017年,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五周年和中宣部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总书记又先后三次对赣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或批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被称为“国45条”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方面面给予赣南倾斜,围绕“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五大战略定位,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苏区的牵挂,如习习春风,温暖、泽润着赣南大地,给红土儿女带来莫大的鼓舞与力量。

  江西青峰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赣州市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对符合政策的企业减按15%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意味着企业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推进科研创新,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在定南县岿美山镇坂埠村,村民张日平开发的3000亩油茶基地生机盎然,茶油还未产出,订单纷纷飞来。赣南的乡亲们记得,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当场拿出赣南百岁老红军王承登写给他的信,叮嘱有关部门就信中提出的“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油茶等扶贫产业的支持”进行调研。总书记的关怀进一步燃旺了赣南老表发展扶贫产业的热情,如今,赣州已成为全国油茶主产区,赣南茶油品牌价值跻身全国百强。

  关心老区苏区,助力振兴发展,从中南海传出的特殊关怀,形成一场使命接力。

  怀着对赣南老区的深情厚谊,国家各部委“翻箱倒柜、鼎力相助”,为赣州发展量身定做了一系列整体性、系统化扶持政策,推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和信息高效落地。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14个支持文件,国家层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达192个。2019年2月11日,国家发改委等8个部委又联合出台《完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支持。为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高效落实,至今,国家发改委已牵头召开6次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

  与此同时,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42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南,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南的“直通车”,开辟了干部锤炼的“实训场”。121名优秀下派干部沉到赣南各县(市、区)、赣州经开区挂职帮扶,针对赣南最突出困难、最薄弱环节,给予特殊扶持,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加快发展。以国家能源局对口支援信丰县为例,通过数年的对口精准帮扶,如今,曾经为用电难所困的信丰已跻身“全国小康用电示范县”,电网规模实现翻番,为助推该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信丰电厂项目列入《国家电力发展 “十三五”规划》,建成投运预计拉动投资并释放产值100亿元。不仅信丰,整个赣南处在电网末端的被动局面都将随着《若干意见》的推进实施得到彻底改变。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加强调度,狠抓落实,至今已召开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8次、省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推进会4次,协调帮助解决了一大批事关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实际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鼎力帮助,为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偏于内陆一隅的赣州,正成为世人瞩目的“政策高地”“兴业热土”,全市上下对加快振兴发展、同步全面小康的孜孜追求,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这7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赣州化为生动实践、结出丰硕果实的7年

  好政策要有好落实。

  振兴发展7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和赣州工作的重要要求,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加速推进振兴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在赣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市紧紧围绕《若干意见》赋予赣州的“五个定位”,坚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的实践路径,建平台、抓项目,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坚持把中央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部署要求贯穿到振兴发展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奋力迈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坚实步伐;坚持优先解决住房、用水、用电、行路、产业发展等突出民生问题,迅速凝聚振兴发展的民心民力;坚持把干部作风建设、能力革命和群众感恩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激发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的内生动力……

  担当实干、创新作为,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目前,赣州累计获国家、省级层面批复的先行先试重大平台达212个,成为全国获批国家、省级层面重大平台较多的设区市之一。这些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为持续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催生出源源动能。

  初夏时节,记者行走赣南大地,但见处处奔涌起创新创业、振兴发展的热潮。

  在首期规划面积为35.2平方公里的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入驻的工业项目、科研机构和院校已是星罗棋布,国机、凯马、昶洧、孚能科技等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纷纷在此落户。

  在赣州国际陆港,记者看到堆满货场的集装箱摆放整齐,整装待发的班列正在启动。南康家具产业促进局局长、区口岸办主任蔡湖南介绍说,现代家居城依托赣州国际陆港,打通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铁海联运物流大通道,真正实现了“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2018年,赣州家具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600亿元。

  产业是振兴发展的基本载体。赣州以主攻工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两城两谷一带”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如今,“中国稀金谷”已引进中科拓又达智能装备、中科三环高端稀土磁性材料等一批项目;“青峰药谷”建成了全省首个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成功引进22名高层次人才,45个高新技术项目顺利落地;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已引进实施40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2018年,赣州“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目标实现,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同口径翻番。今年初,赣州又吹响“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的号角,明确从2019年起用三年时间实现“两个翻番、三个提升”目标。这个再翻番,不是简单的量的翻番,而是量质并举、更有内涵的翻番,更加突出了首位产业和创新引领,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结构等方面的提升,更加注重新旧动能转换。

  绿色生态是赣州发展的最大优势。7年来,立足优势、着眼长远,赣州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4%以上;大力推进绿色园区建设、高新企业发展,按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绿色工业发展;依托好生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突破,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达675.41亿元,位居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第七、水果类第一,同时新增钢架大棚8.02万亩,力促蔬菜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赣南农业的支柱产业;加快全域旅游“一核三区”建设,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亿、总收入突破1100亿元,同比增长均在30%以上,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晋升国家5A级景区,赣州跻身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

  第三产业方兴未艾,正成为赣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实现翻番,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这7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7年

  7年前,位于赣闽交界处的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只有一条烂泥路通向外面,家家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木板床,用的是土灶台,喝的是土井水,属深度贫困自然村。

  乘着振兴发展的东风,华屋破茧重生,华丽蝶变。坐在自家楼房敞亮的客厅内,华屋村民、烈士后代华崇祁激动地说:“感谢共产党帮村民圆了安居梦、致富梦、小康梦!”他告诉记者,做梦都没想到今天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现在大家种植大棚蔬菜和油茶,发展乡村旅游,人均纯收入由2230元增长到11300元。

  这7年,赣州各地与华屋一样,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特别是脱贫攻坚迈出了坚实步伐,红土地上迎来了破茧蝶变。

  数据有些抽象,却充满张力。据统计,2012年至2018年,赣州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1.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3%、12.1%。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工业投资、民间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0项指标增幅位列江西省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铁路运营及在建总里程已达1000公里,实现动车开行和高铁建设零突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80公里,总里程达149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县县通国道、村村通水泥路;电网供电能力达350万千瓦,实现500千伏电力输入“双通道”、220千伏变电站县县“全覆盖”。另外,城市建设也有了大提升,市中心城区实现五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建成区面积已扩至1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至179万。

  数据的背后,是赣州百姓切实享受到的实惠:7年来,全市累计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建成保障性安居房22.21万套;解决了近3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和稳定用电的问题;新建“四好农村路”2.6万公里、桥梁580座,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上水泥路……长期困扰赣南老区人民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基本解决。老百姓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结束了点煤油灯照明、电饭煲煮不熟饭的历史,不再喝浑浊的泥塘水,不再是“出门数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农村学生不再打地铺、睡通铺。

  作为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赣州有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占江西省的近一半。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赣州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为每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通过移民搬迁、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兜底保障等多元化方式助民脱贫,助民致富。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地抓好政策措施落实,通过建立完善“五个一机制”,将振兴发展惠民德政转化为百姓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到目前,全市产业扶贫已覆盖89.75%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扶贫车间吸纳了1.3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惠及贫困群众90.87万人次。新建农村保障房17371套,农村“四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得益于《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赣州探索出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新路,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据统计,至2018年,全市共脱贫176.02万人,贫困人口减至18.8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降至2018年底的2.45%。今年4月下旬,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上犹县、石城县、南康区脱贫摘帽。至此,加上已于去年先行摘帽的瑞金,赣州已有7个县(市、区)脱贫摘帽。

  这7年,是赣南儿女饮水思源人心向党、感恩奋进书写红土荣光的7年

  苍穹之下,“红军村”瑞金华屋后山的17棵青松枝繁叶茂、苍劲挺拔。上世纪30年代初,华屋的17名青年参加红军前夕,携手在后山种下17棵松树,相约革命成功后省亲故里,活着回来的要为牺牲的弟兄孝亲敬老。硝烟散尽,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华屋人擦干眼泪,把这17棵松树命名为“信念树”。

  这份信念,从当年红土儿女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起,就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植根在赣南人民的心间。

  振兴发展7年来,“老百姓得实惠、共产党得民心”成为赣南大地的时代强音。

  “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贴这副对联的,是华屋的华辉平。告别破旧土坯房,家家户户住新楼;蔬菜、水果大棚,托起产业致富梦;完善水电路,红色旅游加快发展……7年来,华屋旧貌换新颜,至2018年7月,全组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脱贫不忘思源,致富感铭党恩。在宣布瑞金脱贫摘帽那天,华辉平写下对联抒发心声。

  生生不息“信念树”,绵绵不绝红井水。就在距离华屋不远的瑞金沙洲坝,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主席亲自挖掘的红井水至今仍在汩汩流淌。井边石碑镌刻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两行大字,述说着赣南人民的缅怀与感恩。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百里之外的安远县版石镇赖坑村,村民刘小伟将这样的感言镶嵌在自家新建的水池底部。刘小伟至今记得往日缺水的艰辛——全村人共用一口水井,排半天队才挑半桶水回家。“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农村人能这么快就与城里人一样,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振兴发展7年来,赣南大地日新月异,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老区人民深切体会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关怀和深情大爱,是老区人民的幸福源泉。饮水思源,赣南人民把“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铭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写上墙、唱进戏,镌于心、践于行。

  瑞金市在赣南率先脱贫摘帽后,该市云石山乡顺应群众意愿,开展了“村村一台戏,感恩总书记”群众演出活动,表达对党中央、对习总书记的拥戴感恩之情。村民们演身边事,说心里话,感恩之情发自肺腑、至深至诚。“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毛主席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如今习总书记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该乡超田村党支部书记钟小强说。

  “感谢共产党,助我实现了安居梦。”这是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杨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以前,杨学生住的是危旧土坯房,只有70多平方米,儿子和儿媳过年回家时只能住在阁楼。《若干意见》出台后,兴国县启动了第一批民生工程,建成了铭恩新村,杨学生一家住上了两层半的小洋楼,逢人便夸共产党好,说乡亲们特意将新村取名为“铭恩新村”,就是要表达内心的感激感恩之情。“现在家里宽敞舒适得很,好摆布了,这些年家里陆续置齐了各式家具家电,要是以前,有钱买也没地方放啊。”杨学生的话语中透出了幸福感,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在赣州经开区蟠龙镇“我的扶贫故事”主题教育活动现场,一个个脱贫、扶贫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当时真的很愁苦,没钱治病,没钱过日子。健康扶贫政策解了我们的老大难。如今,我和丈夫都参加了就业技能培训,学到了烹饪及面点制作技能。我们对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党和政府的恩情,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该镇车头村贫困户党婷婷声情并茂地讲述道。蟠龙镇河坝村驻村第一书记赖福明也道出自己的心思:“去年3月,我的任期已满,但我选择留任。因为我和乡亲们一起做的很多项目都才初见成效,我想留下来继续把项目完成,争取早点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赣县区江口镇把开展环境卫生星、勤劳致富星、遵纪守法星、邻里和睦星、诚信感恩星“五星”创评活动,列为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贫困户刘富钿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种植甜叶菊、蔬菜,年收入近5万元。脱贫后,他没有松劲,坚持勤劳种菜、节俭持家,与邻居和睦相处,被评为第一批“五星”户。“感铭党恩,必须落实到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中,‘五星’创评就是一个载体,引领大家以行动感恩、以奋进图强。”江口镇党委书记王勇亮说。

  ……

  朵朵浪花,汇成我市“扶德扶志、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股股春潮。

  为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振兴发展报党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知党恩、铭党恩、报党恩的浓厚氛围,我市结合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连心连情促脱贫”活动,推进“扶德扶志、感恩奋进”入村入户、入脑入心,着力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催生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日赣南大地,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的动人故事层出不穷,传承红色基因、书写红土荣光,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正成为每一个赣南儿女的不懈追求。(记者钟义勇 杨晓安 温居林 张惠婷)

责任编辑:八一

提示声明:1、文内所含的所有设计效果图仅供参考,规划/外形/数据最终以实际或政府批文为准;2、本站部分资讯内容可能转载自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转载的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同时本站亦不对其内容的来源作进一步追溯。本站对转载资讯的作者及媒体表示感谢,如转载的资讯内容侵犯了来源媒体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